第24章 《红梅赞》(2)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1941年初,王震率八路军第359旅开赴南泥湾军垦屯田,遵照毛主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的指示,进驻南泥湾,一边练兵习武,一边屯田垦荒,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创造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本叫阳湾,由于当地水质不好,许多乡亲得了一种俗称“柳拐子”的骨病。所以,尽管阳湾土地不薄,但人烟稀少,十分荒凉。359旅开进阳湾后,引来九龙泉,改善了水质,不但解决了人畜饮水,还开垦了大片稻田,绿化了荒山秃岭,使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毛主席到那里视察后,高兴地给阳湾改名为南泥湾。
1942年9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号召各根据地学习359旅的经验。1943年初,中共中央又提出“丰衣足食”的口号。1943年、1944年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普遍开展。
这场生产运动在许多歌曲中得到了反映。在这些歌曲中,最具影响的便是1943年创作的《南泥湾》。
《南泥湾》由著名诗人贺敬之作词,作曲家马可谱的曲。贺敬之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作曲家马可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员,他们都曾在南泥湾烧过木炭,亲身体验过开荒的辛苦。当他们看到如今的南泥湾变得像江南一样,心情非常激动,创作的灵感不禁油然而生。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来到八路军359旅驻地南泥湾,为战士们演出了他们新编的秧歌《挑花篮》,其中的小场子秧歌舞蹈曲便是《南泥湾》。
(二)
《南泥湾》是一首劳动的赞歌,一首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国民党对解放区封锁的颂歌。《南泥湾》的歌词以亲切、自豪的感情和生动、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南泥湾的巨大变化,歌颂了延安军民的奋斗精神。“鲁艺”音乐系教员马可则以陕北民歌的风格,完美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
《南泥湾》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描写南泥湾的无限风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第二段描写南泥湾的今昔对比,歌唱南泥湾由荒山变成“江南”;第三段写出了南泥湾的典型意义,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屯垦戍守南泥湾的359旅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此成了享誉全国的“模范”。
《南泥湾》的旋律优美抒情,是用我国典型的五声微调式写成的,其音调来自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歌曲的结构为四句式的乐段结构,旋律的发展手法也极其简练,主要用重复、模进等手法。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南泥湾》因含义深刻,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亲切、舒畅,在边区和大后方很快流传开来。从1943年诞生以来,一直在广大群众中传唱。南泥湾的歌声响遍了祖国大地,南泥湾精神也随着歌声被带到了祖国四面八方,成为一支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歌曲,也是一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革命历史歌曲。
《南泥湾》的首唱者是著名歌唱家王昆。王昆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是新中国第一位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等。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
1941年初,王震率八路军第359旅开赴南泥湾军垦屯田,遵照毛主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的指示,进驻南泥湾,一边练兵习武,一边屯田垦荒,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创造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本叫阳湾,由于当地水质不好,许多乡亲得了一种俗称“柳拐子”的骨病。所以,尽管阳湾土地不薄,但人烟稀少,十分荒凉。359旅开进阳湾后,引来九龙泉,改善了水质,不但解决了人畜饮水,还开垦了大片稻田,绿化了荒山秃岭,使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毛主席到那里视察后,高兴地给阳湾改名为南泥湾。
1942年9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号召各根据地学习359旅的经验。1943年初,中共中央又提出“丰衣足食”的口号。1943年、1944年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普遍开展。
这场生产运动在许多歌曲中得到了反映。在这些歌曲中,最具影响的便是1943年创作的《南泥湾》。
《南泥湾》由著名诗人贺敬之作词,作曲家马可谱的曲。贺敬之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作曲家马可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员,他们都曾在南泥湾烧过木炭,亲身体验过开荒的辛苦。当他们看到如今的南泥湾变得像江南一样,心情非常激动,创作的灵感不禁油然而生。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来到八路军359旅驻地南泥湾,为战士们演出了他们新编的秧歌《挑花篮》,其中的小场子秧歌舞蹈曲便是《南泥湾》。
(二)
《南泥湾》是一首劳动的赞歌,一首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国民党对解放区封锁的颂歌。《南泥湾》的歌词以亲切、自豪的感情和生动、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南泥湾的巨大变化,歌颂了延安军民的奋斗精神。“鲁艺”音乐系教员马可则以陕北民歌的风格,完美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
《南泥湾》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描写南泥湾的无限风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第二段描写南泥湾的今昔对比,歌唱南泥湾由荒山变成“江南”;第三段写出了南泥湾的典型意义,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屯垦戍守南泥湾的359旅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此成了享誉全国的“模范”。
《南泥湾》的旋律优美抒情,是用我国典型的五声微调式写成的,其音调来自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歌曲的结构为四句式的乐段结构,旋律的发展手法也极其简练,主要用重复、模进等手法。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南泥湾》因含义深刻,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亲切、舒畅,在边区和大后方很快流传开来。从1943年诞生以来,一直在广大群众中传唱。南泥湾的歌声响遍了祖国大地,南泥湾精神也随着歌声被带到了祖国四面八方,成为一支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歌曲,也是一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革命历史歌曲。
《南泥湾》的首唱者是著名歌唱家王昆。王昆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是新中国第一位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等。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