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工匠之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0章 不穿衣服的骑马俑马为什么丢了?(日万了求打赏!)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也就是所谓的骑马俑!

  烧制这三彩马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萧章认为需要掌握的一点就是马的装饰。

  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唐代匠人很重视的一点。

  甚至很多唐三彩的窑的匠人会单独烧制装饰的模具,单独给马身上装饰!

  这一点萧章是有着专门的研究。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见常新的感觉。

  这第一种就是彩带装饰法,这是一种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动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浓厚的各色釉汁,任凭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条条斑驳的彩色条带的装饰手法,是三彩马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第二种就是点彩装饰法,即用毛笔在马的躯体上点染各色釉汁斑点,或在深色底釉上点浅色斑点,或在浅色底釉上点深色斑点,使之疏密有致,呈现出自然天成的效果。

  通常点蓝彩马比较名贵。

  第三种就是贴花装饰法,即将模印好的各种装饰物贴在三彩马的一定部位,使马显得更加华贵庄重。

  常见的装饰物有马鞍、披毯、铃铛、宝相花等。

  第四种就是绞胎装饰法,这种又称搅胎,即模仿大理石纹路的一种装饰手法,其操作方法,过去说法不一,经过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现已基本掌握。

  从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绞胎纹实际上有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一是器身用绞胎技术制作而成,即先用白、赭两色瓷土分别制成薄泥片,然后层层叠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现大理石或类似树木年轮的纹路。

  其二是贴面绞胎,即将绞胎纹薄片贴在器物外面,使器物的局部呈现绞胎纹。

  其三是仿绞胎。1971年乾县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射箭马上人俑,即为仿绞胎三彩的代表作。

  该马俑高36厘米,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其器身大理石纹实际上不是通过绞胎技术整体成形制作成的,而是用笔画在胎体上,然后施釉,再入窑烧制而成。

  其器身纹路显得更加匀称得当,且线条流畅,色泽圆润,其艺术表现力远胜于绞胎纹。

  最后一种就是拉毛装饰法,即在马鞍部位通过刻画形成一种粗毛毯的效果。

  这种装饰手法在三彩骆驼身上经常见到,三彩马身上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