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融刀造犁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也留下‘文武兼备’四字墨宝,考察完赵期昌的学业,这才回到前院显得稍微气派一点的正房用餐。
至于戚继光,他想留墨宝,也要看时候。平时私下没关系,刚才那两位一个是赵期昌师尊,一个是观礼长者相当于师伯的存在,他有什么资格?
论名望名望不够,论资格也非长辈,硬要说上司,朱应奎、钱知府甩他一条街……
前院正房,朱应奎端着一碗乳白色鱼汤,饮着,没有食不语的说法,左右都不是需要客套的人,道:“去岁山东算上田斌夫妇造逆,一共就是四场战事,而大同镇更是一年两叛。俺答、小王子等屡屡寇边,边军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兵力捉襟见肘。听闻朝廷又有对吐鲁番动兵的意思,东南又有佛郎机人闹事,端的是风雨飘渺,国事不宁。”
钱知府听了也是一叹:“东南那边事情更为复杂,西夷人里荷兰人、佛郎机人、倭寇、海盗、造乱土民,乱的一塌糊涂。”
他家里的生意,也受了极大的干扰,世道不宁已经越来越明显,偏偏皇帝又是凉薄好修道的,很多人都在讨论大明的国祚问题。
朱应奎又饮一口鱼汤,左右看戚继光与赵期昌,道:“你二人年纪虽小,却能任大事。今年年底,本官将调任中枢。而此番平乱各卫折损惊人,等本官忙完各卫之事,也就到了调离的时候。只希望你二人心怀天下苍生,时刻砥砺,莫要自误。”
“下官、弟子明白。”
朱应奎继续说:“前朝武宗时期宿将遗留不多,这也是你们的机会。登州卫是一块磨刀石,希望你二人磨剑十年,他日为国征伐,上报社稷,下安黎民,也给自己谋取一份富贵。莫要自误,一定要步步走稳,莫要投机取巧。朝廷是大公之地,投机取巧受制于人不说,更无远大前程可言!”
说着瞪目看向赵期昌:“三郎,你猝然发家,为师最担心的就是你被奸商以钱财所动,授人以柄,遗祸终身!”
赵期昌拱手:“师尊安心,农为国本,也是人本。弟子缺钱粮,也会取之有道。”
朱应奎缓缓点头,看向戚继光:“戚公廉勇一世,戚家门风本官也是看的见摸得着的。戚将军,令尊的功勋摆在那里,君父是不会忘记的,朝廷也不会忘记。你守身严谨,终有继承大任的一日。”
戚继光拱手:“先父教诲入骨,元敬不敢遗忘分毫。”
朱应奎又是一叹:“唉……就这样吧,待秋后,我再来这里看看。”
他实在是很忙,各卫损失那么大,他要常驻各卫进行安抚,免得军户闹出事情来。严峻的形势摆在面前,那李孟一个小小盐户退伍枪手,若不是剿灭的快,极有可能引发糜烂山东上下各处的大战事。
外虏找麻烦还好说,内部的祸乱最为致命,谁让百姓身上的担子那么重!
朱应奎不是大族出身,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纯粹读书人,他是隶籍锦衣卫的底层军户家庭出身,靠结交刘家兄弟才安稳读书、考出一番功名,翻身做人的人。
他很清楚,大明朝的根基在卫所军制败坏后,底层的百姓,乃至是军户,就是极大的隐患所在!
第(3/3)页
,也留下‘文武兼备’四字墨宝,考察完赵期昌的学业,这才回到前院显得稍微气派一点的正房用餐。
至于戚继光,他想留墨宝,也要看时候。平时私下没关系,刚才那两位一个是赵期昌师尊,一个是观礼长者相当于师伯的存在,他有什么资格?
论名望名望不够,论资格也非长辈,硬要说上司,朱应奎、钱知府甩他一条街……
前院正房,朱应奎端着一碗乳白色鱼汤,饮着,没有食不语的说法,左右都不是需要客套的人,道:“去岁山东算上田斌夫妇造逆,一共就是四场战事,而大同镇更是一年两叛。俺答、小王子等屡屡寇边,边军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兵力捉襟见肘。听闻朝廷又有对吐鲁番动兵的意思,东南又有佛郎机人闹事,端的是风雨飘渺,国事不宁。”
钱知府听了也是一叹:“东南那边事情更为复杂,西夷人里荷兰人、佛郎机人、倭寇、海盗、造乱土民,乱的一塌糊涂。”
他家里的生意,也受了极大的干扰,世道不宁已经越来越明显,偏偏皇帝又是凉薄好修道的,很多人都在讨论大明的国祚问题。
朱应奎又饮一口鱼汤,左右看戚继光与赵期昌,道:“你二人年纪虽小,却能任大事。今年年底,本官将调任中枢。而此番平乱各卫折损惊人,等本官忙完各卫之事,也就到了调离的时候。只希望你二人心怀天下苍生,时刻砥砺,莫要自误。”
“下官、弟子明白。”
朱应奎继续说:“前朝武宗时期宿将遗留不多,这也是你们的机会。登州卫是一块磨刀石,希望你二人磨剑十年,他日为国征伐,上报社稷,下安黎民,也给自己谋取一份富贵。莫要自误,一定要步步走稳,莫要投机取巧。朝廷是大公之地,投机取巧受制于人不说,更无远大前程可言!”
说着瞪目看向赵期昌:“三郎,你猝然发家,为师最担心的就是你被奸商以钱财所动,授人以柄,遗祸终身!”
赵期昌拱手:“师尊安心,农为国本,也是人本。弟子缺钱粮,也会取之有道。”
朱应奎缓缓点头,看向戚继光:“戚公廉勇一世,戚家门风本官也是看的见摸得着的。戚将军,令尊的功勋摆在那里,君父是不会忘记的,朝廷也不会忘记。你守身严谨,终有继承大任的一日。”
戚继光拱手:“先父教诲入骨,元敬不敢遗忘分毫。”
朱应奎又是一叹:“唉……就这样吧,待秋后,我再来这里看看。”
他实在是很忙,各卫损失那么大,他要常驻各卫进行安抚,免得军户闹出事情来。严峻的形势摆在面前,那李孟一个小小盐户退伍枪手,若不是剿灭的快,极有可能引发糜烂山东上下各处的大战事。
外虏找麻烦还好说,内部的祸乱最为致命,谁让百姓身上的担子那么重!
朱应奎不是大族出身,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纯粹读书人,他是隶籍锦衣卫的底层军户家庭出身,靠结交刘家兄弟才安稳读书、考出一番功名,翻身做人的人。
他很清楚,大明朝的根基在卫所军制败坏后,底层的百姓,乃至是军户,就是极大的隐患所在!